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
刺绣五纹添弱线,吹葭六琯动浮灰。
岸容待腊将舒柳,山意冲寒欲放梅。
云物不殊乡国异,教儿且覆掌中杯。
——《小至》杜甫〔唐代〕

2023年12月22日癸卯年农历十一月初十,今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——冬至。冬至,又称为冬节、亚岁等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。今日之后,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,正午太阳高度会逐渐升高,北半球的白天也将慢慢变长。你知道冬至这天有哪些习俗吗?冬至这天吃饺子,是为了纪念谁?......跟随小编的脚步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?
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,那你们知道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吗?
饺子古时叫“娇耳”,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。东汉时期,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,访病施药,大堂行医。后依然辞官回乡,为乡间邻里治病。在其返乡途中,正值冬季,他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。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舍“祛寒娇耳汤”医治冻疮。他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“娇耳”,一大碗肉汤。人们吃完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
后来人们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。因此冬至吃饺子,是为了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。至今南阳任有“冬至不端饺子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冬至习俗
01.祭天祭祖
在很多地区,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,祭祖的同时,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、土地神,叩拜神灵,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家和万事兴。
02.北方吃饺子
在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,每年冬至这天,有吃饺子的习俗。
03.南方吃汤圆
在我国南方地区,冬至吃汤圆是传统习俗。汤圆也称汤团,“圆”表示着“团圆”“圆满”的意思,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“冬至团”。
冬至诗词
从古至今,冬至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不亚于新年,他们眼中的冬至是什么样的呢?
《冬至》——(唐)杜甫
年年至日常为客,忽忽穷愁泥杀人。
江上形容吾独老,天边风俗自相亲。
杖藜雪后临丹壑,鸣玉朝来散紫宸。
心折此时无一寸,路迷何处望三秦。
每到冬至节,独在异乡为客,生活穷困聊到,江上风景虽好,唯独自己渐渐老去。时间长了,就连异乡的风物都觉得和家乡一样。每到此刻,心里无限感伤,顿感前路迷茫。
《冬至》——(宋)陆游
岁月难禁节物催,天涯回首意悲哀。
十年人向三巴老,一夜阳从九地来。
上马出门愁敛版,还家留客强传杯。
探春漫道江梅早,盘里酥花也斗开。
冬至来得太快,让诗人顿感年月已逝,心中惘然。
《冬至夜》——(唐)白居易
老去襟怀常濩落,病来须鬓转苍浪。
心灰不及炉中火,鬓雪多于砌下霜。
三峡南宾城最远,一年冬至夜偏长。
今宵始觉房栊冷,坐索寒衣托孟光。
诗人对时光流转、老去和生命的无奈和感慨,通过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描写,反思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,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悲痛之情。
《冬至日独游吉祥寺》——(宋)苏轼
井底微阳回未回,萧萧寒雨湿枯荄。
何人更似苏夫子,不是花时肯独来。
冬至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。诗人却故作轻松地自嘲还有谁会像自己一样,在万籁此都寂的季节只身前往古刹。表面的形单影只,内心怕是更凄然。
冬至已至,春天还会远吗?没有一个过不去的冬天,没有一个到不了的春天,在冬至吉日里,祝贵航全体师生身体安康,阖家欢乐团圆,健康幸福美满!就让我们在这美好的冬日里做好保暖工作,迎接新年的到来。
文字 | 吴贵薪
图片 | 孟珊
编辑 | 左捡
一审 | 企划部
二审 | 润菲
三审 | 周新合